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,字子郁,号月池,晚年自号藏六野人。
李言闻博洽经史,医术精湛,品德高尚,深受邻里赞赏,逐渐成为蕲州豪门大族笼络的对象。特别是,他被顾氏家族的顾问、顾阙兄弟二人奉为座上宾。顾问,号日岩,嘉靖十七年(1538)进士,官至福建左参政;顾阙,号桂岩,嘉靖三十二年(1553)进士,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。顾阙的曾孙顾景星著《白茅堂集》,把李言闻写入了《桂岩公诸客传》。一天,已故荆和王的王妃刘氏,年已七十高龄,中了风,不省人事,王府里所有医生束手无策,只好急急忙忙把民间医生李言闻召进荆王府。李言闻仔细检查,认为可以用藜芦治愈老王妃的病。但是,药根本进不了老王妃的嘴,从午时拖到子时,再拖,就有生命危险了。李言闻想了想,救命要紧,叫人敲掉老王妃的一颗牙齿,将已煎好的浓浓的藜芦汤,灌进了老王妃的嘴里。过了一会儿,老王妃嗝了一声长气,吐出一口浓痰,醒了!过后几天,老王妃吃了李言闻开的几副药,慢慢调养,病就完全好了。李时珍把父亲这则医案,写进了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七“藜芦”条。可能是由于荆王府的推荐,李言闻获得了一个“太医吏目”的从九品官衔。驻劄蕲州的下江防道刘长官,把李言闻誉为“李仙”,并题匾赠诗。[1]顾问为李时珍所撰《奇经八脉考》作序(即《奇经八脉考引》[2]),称赞说:“濒湖(李时珍的号——引者注)世儒,兼以医鸣,一门父子兄弟,富有著述。”顾问特别强调了李时珍的家学渊源,李时珍家族“以医”闻名,是从李言闻开始的。家学熏陶,以及李言闻积累的人脉资源,为李时珍成长为医圣、药圣,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。李言闻本人也在《明史》上留下大名,《明史》卷九八《艺文志三》记载:其实,李言闻所著医书很多,除这部让他在正史上留下大名的著作外,据现存文献记载,至少还有7种:据《本草纲目》卷一《引据古今医家书目》记载,李言闻著有《月池人参传》《月池艾叶传》《痘疹证治》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二“人参”条,说李言闻著有《人参传》上下卷,这与《月池人参传》当是同一部书,因为“月池”是李言闻的号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五“艾”条,说李言闻著有《蕲艾传》一卷,《蕲艾传》与《月池艾叶传》也是同书异名。据康熙《蕲州志》卷八《人物志·方术》“李言闻”条记载,李言闻著有《医学发明》《脉学发明》。据《白茅堂集》卷四五《桂岩公诸客传·李言闻》记载,李言闻著有《医学八脉注》。李言闻还对宋人崔嘉彦有关脉学方面的《四言举要》进行了删补,成果保存在李时珍《濒湖脉学》一书之中,署名“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”[3]。令人遗憾的是,李言闻的著作,包括被《明史·艺文志》著录的《四诊发明》,都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。不过,令人欣慰的是,李时珍在巨著《本草纲目》中,吸收了父亲医书中的大量精华,多处称赞、摘引父亲医书。如,卷十二“人参”条,四次摘录父亲《人参传》中的“要语”;卷十五“艾”条,为了说明端午节时收割的艾叶药效最佳,引用父亲《蕲艾传》中的短歌:“产于山阳,采以端午。治病灸疾,功非小补。”宋人剽窃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的《脉经》,杜撰出《脉诀》一书,尽管“鄙陋纰缪”,却流行不衰。[4]元人戴启宗撰写《脉诀刊误》,驳斥了这一赝本的许多错误,可惜破而未立。李言闻在《四诊发明》中,进一步纠正了《脉诀》的错误。因《四诊发明》写得有些深奥,一般读者难以理解,李时珍就以此为基础,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歌诀形式,著成《濒湖脉学》。[5]嘉靖四十三年(1564)上元日(正月十五),李时珍在《濒湖脉学》自序中说:“先考月池翁著《四诊发明》八卷,皆精诣奥室,浅学未能窥造。珍乃撮粹撷华,僭撰此书,以便习读。”[6]李时珍将其父删补的《四言举要》附载书中,与《濒湖脉学》互为补充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“《濒湖脉学》提要”,称赞《濒湖脉学》的功绩时,记下了李时珍父亲的一份:“时珍乃撮举其父言闻《四诊发明》,著为此书,以正《脉诀》之失。……自是以来,《脉诀》遂废。”[7]康熙《蕲州志》将李言闻写入《人物志》的“方术传”,乾隆以来的《蕲州志》将李言闻写入《人物志》的“孝友传”。章学诚的《湖北通志检存稿》,将“李言闻传”附在《三耿二顾张绪传》的“二顾传”之后。
【注】
[1]康熙《蕲州志》卷八《人物志·方术》“李言闻”条。[3]柳长华主编:《李时珍医学全书》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,第1659页。[4]李时珍:《〈濒湖脉学〉序》,《李时珍医学全书》第1647页。[5]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〇四《子部十四·医家类二》“《濒湖脉学》提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