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时珍科技文化研究院
Li Shizhen Academy of Sciences
中医学是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” 是“中华民族的瑰宝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

书香门第的百年传承

2025-06-06 15:48 王万里
3

在湖北蕲春,有一个普通的家庭,却承载着不平凡的精神传承。张梁森,这个名字背后,是一个跨越百年的书香世家,一段从贫寒中崛起的奋斗史,更是一部关于耕读传家的生动教材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5151956.jpg

祖父的遗训:耕读为本,不忘初心

张梁森的祖父张仁福,是清末的一位穷秀才。1919年,“五四运动”的浪潮席卷全国,张仁福与他的老师何九香一起,带领学生在蕲州街头游行,声援北京的爱国运动。然而,这位年轻的秀才在29岁时不幸去世,留下了一副手抄的对联:读圣贤书须知所学何事;生天地间当求不愧此心。这副对联,成了张家的家训,代代相传。

尽管家境贫寒,张仁福留下的几亩田地和几本书籍,成了张家最宝贵的财富。即便在20世纪60年代,大部分书籍被抢走,那本手抄的《楹联全卷》依然被珍藏着,成为张家后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精神灯塔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5151937.jpg

父亲的教诲:艰苦奋斗,不忘根本

张梁森的父亲张天东,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积极分子。他不仅是乡人大代表,还担任过互助组长、小队长、大队主任等职务。他常常教育子女:不忘根本,艰苦奋斗。这句话,深深烙印在张梁森的心里。

张天东的言传身教,让张梁森从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: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要坚持读书,坚持奋斗。正是这种精神,支撑着张梁森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走得坚定而踏实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5152004.jpg

张梁森的奋斗:从工人到学者

1970年,张梁森在蕲春县化肥厂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。作为一名普通工人,他勤奋学习技术,踏实工作。1977年,他调到了蕲春县新华书店,从营业员一路干到店经理。在那个吃喝风盛行的年代,张梁森始终坚持廉洁自律,甚至在离开新华书店时,发现自己账户里还剩下237块钱——那是他平时出差补助未领的结余。

1995年,张梁森调任蕲春县政协文史教文卫委员会主任。在这个清苦的岗位上,他一干就是13年。期间,他主编出版了《蕲春文史资料》16辑,共计240多万字,开创了蕲春政协文史工作的新局面。他常说: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。这句话,成了他工作的座右铭。

退休后的坚守:清正廉洁,传承家风

2012年,张梁森退休了,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。他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:不给组织找麻烦,不给领导添负担,不给社会添乱子。即便在退休后,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。有一次,一位老同志找他帮忙写上访信,张梁森想起了父亲的教诲,婉言拒绝了。他劝那位老同志:忍一忍,事情总会过去的。

张梁森的生活并不富裕,但他始终相信: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他和妻子管和凤省吃俭用,用27年的积蓄和出版专著的稿费,在县城盖了一栋200多平方米的房子。1996年,县纪委调查乡局级干部建私房的资金来源时,张梁森拿出了出版社的稿费通知单,连调查的科长都感叹:用稿费盖房,还真是头一回见。

书香传家:精神富足,代代相传

张梁森的家庭,物质上并不富裕,但精神上却极为富足。他和妻子几十年如一日地节俭生活,把大部分退休金都花在了培养孩子上。他们的儿女都成了大学生,女儿张文君更是县一中的骨干教师。张梁森对儿女的要求非常严格,他常常告诫他们:不能忘本,要艰苦奋斗,靠自己的本事生活。

有一次,女儿张文君在教高三英语时,一位家长送来红包,希望她能为孩子补课并调整座位。张文君耐心地向家长解释,坚决不收红包。看到儿女们继承了家里的好风气,张梁森感到无比欣慰。

如今,张梁森的家庭已经延续到了第三代。长孙女张楠考上了大学,二孙女和孙子也在努力学习。张梁森的书房里,摆满了他几十年积累的书籍。80年代初,他曾用一个月36.8元的工资买了一套《明史》,妻子想买蚊帐都没舍得。尽管当时妻子哭了半夜,但最终还是支持他买书,因为她知道,书香是这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。

百年传承,书香不息

张梁森的家庭,是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家庭。他们用百年的坚守,诠释了什么是耕读传家,什么是不忘初心2023年9月,张梁森家庭被省妇联、省委文明办、省政府阅读办评为“荆楚书香家庭”,他获得全社会的公认。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,张梁森的家庭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富有,不是金钱的积累,而是精神的传承。

正如张梁森所说:富不丢猪,穷不丢书。在这个家庭里,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精神的支柱。他们用书香,书写了一个家的百年传奇。

后记

张梁森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奋斗史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,张梁森的家庭用他们的坚守,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书香传家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。